2008/09/22

我真的從來沒想過...


老闆從倉庫裡拿出兩條僅存的便宜練習胎交給我, “吶, 只剩這個了.”“黃色?” 我心中猶豫著, “哇靠! 有沒有這麼騷包啊?” 五秒鐘後, “Why not? 桃紅色我都敢用了, 黃色有什麼了不起? Don’t be afraid of color. 跟他拼了!!” “那… 把手帶怎麼辦?” 老闆聽到了我的喃喃自語, 一語不發的默默走進後面倉庫, 再默默的走出來時, 手上多了一綑東東. that’s right, 黃色的把手帶.

我一直不斷回想, 除了環法黃衫跟 LIVESTRONG 手環是我少數喜歡的黃色東西之外, 好像還沒主動買過什麼黃色的碗糕. 直到回家後才發現, 我的安全帽和半指手套竟然也都是黃色的!? 不過會買這兩樣東西, 完全只是因為車店裡只有它們是我的size, 當初完全沒因為他們是黃色而影響我的shopping.

先是桃紅配黑色, 現在又黃色配白色, 人年紀大了, 當真越來越騷包嗎??

還是來看看照片吧...

Funn 風, 放風. 出門騎車, 就像是把心從生活的壓力中放出來透透氣.


很想和妳一起吹吹風, 去吹吹風~~~


我是個像風一樣捉摸不定的男... 靠!! 怎麼又是風?? 夠了沒啊??!!


頭管上長眼帶翅膀的貼紙. 要飛也要會看路喔!!


S is for Singlspeed.


That's right, I am single.



更多照片在 Flickr.

2008/09/18

Why Single Speed? 之四

“什麼? 你連公路車都要 single speed?” 車友們又是一臉不蘇湖的問著.

公路車架烤完漆回來後, 已組好一次, 又拆開一次, Campy Centaur 整套跟 Zonda 輪組也因為一些因素脫手了. 雖然目前還是以騎 off road 為主, 不過偶爾還是需要利用公路車來練習體力及轉換一下心情. 又動了念頭要把她組起來.

“要用成單速呢? 還是變速?” 心中不斷的交戰著. “要訓練用當然要有變速, 不同地型才能維持固定轉速!” “用變速就算是 105, 再加輪組, 這樣下來也要3萬多塊了吧?” “用單速你不管齒比怎麼配, 不是平路踩到心臟爆掉, 就是上坡踩到膝蓋爆掉!” “我手邊現成的零件就可以湊出單速來, 不用花太多錢, 而且我 off road 都 single speed 了, 公路車有啥好怕的?” “single speed 你風櫃嘴上的去嗎?” “靠!! 上風櫃嘴不從五指山 off road 下來我不如不要上!!” (幹嘛自己跟自己講賭氣話?) 經過了幾天的掙扎, 基於經濟上的考量以及個人不蘇湖的性格. Single Speed, that is.

真的, 我很慶幸用成單速, 第一省了我不少錢, 第二騎起來一樣的單純快樂. 崇德街, 106到分水崙, 106繞東勢格到平溪, 北宜坪林來回… 都沒有問題, 而且也不會比較慢, 當然為了爬坡而配的齒比在深坑外環道上踩得我要吐早餐兼爆心臟, 不過沒關係, it’s all good. I am having fun.

2008/09/16

台灣雲豹 853 登山車架

從2月初騎到現在已半年多, 是該來一篇心得報告的時候了.

當初在找車架時, 就定位在要找一台 1)aggressive XC/AM hardtail, 2)853鋼管, 3)sliding dropout 可直接用單速. 看上的好幾台車, 都是國外一些小廠的車子, 雖是台灣燒的, 但沒門路也是買不到! 若是從國外訂再加運費, 那可是有錢人家才做得到的事. 尋尋覓覓了好久, 終於發現了台灣雲豹出的這台 853鋼管 AM 車架, 二話不說馬上請車店訂了回來. 之前在零壹上有發過小小心得可以先參考一下, 車架資訊可參考台灣雲豹的網站.

先從我比較重視的車架幾何來說好了. 我的身高 178cm, 車子尺寸17in, 有效上管長 575mm, 原廠將這支車架定位為 All Mountain的設計, 搭配 130mm 的避震前叉, 頭管 69度, 座管 72度, 跟標準 XC車比起來稍微傾斜一些些, 增加了舒適感及下坡的穩定度, 當然因為長行程的前叉及角度, 讓它爬坡的能力就差了一點. 為了改善這一點, 我將 TORA 前叉換成可調行程的 Recon, 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 我發現將行程設定在 115mm, 使用 10cm 長的龍頭 + 25mm rise, 68cm 寬的 da bomb 把手, 不管 on road, off road 的上坡還是下坡, 都很適合我的騎乘風格跟操控技巧, Perfect!!

再來說說車架材質, 前三角853, 後三角鉻钼鋼, 剛性, 彈性, 吸震性, 踩踏的回饋感, 鋼管車的特性該有的都有, 且從雙避震車換成單避震, 一點也沒有適應不良的問題, 連原本騎著 6in 行程 Reign的車友試騎, 也驚豔鋼管車的吸震性能, 以及少了後避震整台車是多麼的輕巧好操控. 1800 公克的重量, 已是鋼管登山車裡的瘦子了, 但下五指山時也不用去擔心這車架承不承受的住, OK的. 若沒有競賽輕量化的考量的話, 這真的是一台能爬能衝的 All Mountain hardtail好車.

另外在單速方面這台車採用的是 sliding dropout, 我覺得應該是比較好的設計(單速還有其他不同的設計如 Track End 跟 EBB, 將再另文介紹) , 有機會想再試試其他的設計. 本來很擔心那4顆小螺絲會撐不住 single speed 踩踏的力量, 想不到還蠻穩的, 除了鍊條被拉鬆需再調整張力以外, 從沒有因為踩踏太大力而造成滑動. 碟煞卡鉗跟輪軸是同步移動的, 也不太會有跑掉的情形發生(偶爾), 騎得相當安心.

在改成硬叉(長度相當於100mm前叉減去sag)後, 頭管角度其實跟 115mm行程前叉sag下去之後沒差多少, 操控轉向上變得更為敏捷, 但下坡也不會有要翻過去的感覺, 相當不錯, 可能也是因為硬叉不會像避震前叉那樣壓縮, 如果避震行程吃完的話反而比硬叉更容易翻過去. 不過 bb高度好像更低了點, 在亂石多一些的區段比較容易去K到踏板. 不過這是非戰之罪, 畢竟原本的設計是130mm長行程, 換成硬叉這是必然的代價.

至於塗裝嘛… 這就是比較個人意見了, 我自己是比較喜歡素淨一些的(像voodoo的就不錯), 所以, 這方面我認為還有改善的空間啦, 如果可以像公路車那樣客製塗裝, 也不要多, 就素色+logo就好, 我想我會更愛它的. 不過對我而言, 車架的幾何才是最重要的, 塗裝就只好遷就點囉(頭標倒是還蠻好看的).

接下來要說說比較不是那麼好的部份了. 一直以為鋼管車應該是可以長長久久的, 不過在經過半年多的single speed XC騎乘(不飛不跳)後, 頭管跟五通開始出現了一些怪聲音. 頭管的部份已經解決, 不是車架的問題. 原因是使用的頭碗已產生間隙, 可能xc用的承受不住硬叉的衝擊, 在換過頭碗後已無異音. 但五通部份, 原本以為是我的bb(Truvativ Stylo GXP一體式)掛點, 換了之後沒有改善, 再換成四方孔bb和不同的大盤, 踏板也換不同的, 仍舊一樣, 剛上車起步就聽到”啪啪”的聲音, 更別說上坡了, 踩踏起來也覺得五通比起新車時軟了不少, 一起測試的原購入車店老闆也覺得可能是車架出了問題. 也許是 single speed 在上坡路段總是得卯起來抽, 每個禮拜的貓空, 加上五指山, 軍艦岩, 虎頭山等等等一些不算緩的坡, 當初的設計沒考慮到這般的重踩? 已請求協助將寄回原廠檢查, 希望能找出問題的癥結來.

總的來說, 我是相當推薦這個車架的, 它不是一台高貴稀有的純競賽車架, 但只要設定的好, 它絕對是一台好玩的車, and that’s what mountain biking all about. 甚至還有留貨架鎖孔, 要當成長途旅行車環遊世界也不是問題.

希望我所遇到五通部份的問題只是一個個案, 若有後續回應, 將持續報導.

2008/09/14

Why Single Speed? 之三

單速 + 硬叉(rigid fork), 又是一個被阿綸跟 mtbr 影響我頗深的騎法. 我今天會變得如此讓人不蘇湖, 都是因為他們.

一年多前吧, 我也不知為什麼莫名其妙買了一支鋼管硬叉(難道這就是緣份?), 放了好久, 直到三個月前, 突然就決定了, 來試試看吧. 從其他車友看到我車時臉上的表情, 就知道我有多讓他們不蘇湖.

不可否認的, 前兩次的騎乘真的很不好受, 身體雖已習慣了 hardtail, 但手還是很依賴避震前叉, 尤其是第二次就是去五指山, 很多地方之前騎雙避震都不敢下了, 再加上 single speed 騎上風櫃嘴, 到最後兩段我實在是沒力了, 車子幾乎都是用丟下山的. 唉… 我的程度還不到那, 信心動搖, 有點想換回前叉來.


決定再給它一點時間. 出乎意料的, 身體適應的速度還真是快. 連貓空那超長的樓梯我也莫名其妙順順的就下去了. 美國來的車友 Bob, 看到騎我下來, 搖搖頭, 瞪大了眼問了我兩次… “Why? I don’t get it. Why single speed and rigid fork?”

這次換我低頭笑著, 聳了聳肩, “I don’t get it, either. It’s hard to explain.”



圖片提供: 大尾天使貓空一姐

2008/09/13

Why Single Speed? 之二

雖然有之前兩速買菜車上貓空變單速的經驗, 還有聽過阿綸用單速硬叉上下五指山跟DH尬車的英勇事蹟, 但對於一下子就要改成 single speed, 心中多少還是有點恐懼. 不過看到 mtbr 上的討論區, 一堆人自從騎了單速後, 原先價值十幾萬的高檔前後避震車都堆到車庫去生灰塵了. 真有這麼好玩嗎? 恐懼和好奇一直在心中互相拉扯. 最後, 好奇心嬴了, 我決定給他試一試.


既然要騎 single speed, 那就一定要用鋼管. 既然要騎鋼管, 那就一定要試試傳說中的雷諾 853管材. 在一陣尋尋覓覓之後, 在國內方便入手的 853管材 + single speed 的車架, 就是 台灣雲豹的 Patada 百步蛇車架 .

一直覺得 mtbr 上那些外國人有點太誇大了 single speed 的魔力, 但萬萬沒想到, 我一試就上癮了. 真的是… 那種很簡單, 很單純騎車的快樂, 騎在林道裡, 不用再去計算下一段地型要換到哪個檔, 或是擔心等會上坡踩太重那個檔會換不上去, 或是我的避震器到底有沒有設定好? 鎖住的開關有沒有打開? …等等等之前一邊騎一邊在想的問題, 現在全都沒了. 鍊條安安靜靜的在一大一小前後兩齒盤轉動, 不會再擔心打到車架, 不用再擔心勾爪歪掉後變摔爛, 也不再去想如果換了XTR 的變速會不會比現在的 X0 還要快?? 全部的專注力都用在騎車上, and that is soooooo DAMN fun!!



2008/09/10

Why Single Speed? 之一


這是一個很難用文字或語言去解釋的問題.

五年前我在紐約工作的時候, 有一位女同事, Amy, 曾經是 bike messenger, 只要沒下雨下雪, 她總是騎著她的單速車從布魯克林通勤到 mid town卻爾西來上班. 當時見識淺薄的我, 只有騎過公路車及登山車的經驗(在台灣時), 對於腳踏車有變速這個功能, 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 後來注意到 Amy 的車竟然只有單速且踩著我之前都沒用過的重齒比時, 我真的覺得她頭殼壞去, 問她為何不裝變速? Campy & Shimano 都已出了十速了, 妳是活在哪個世紀啊? 她低頭笑笑著, 聳了聳肩, 沒正面回答我的問題, It’s hard to explain. 我也就沒放在心上了.

回台灣後, 想重拾騎車的樂趣, 先把公路車弄了起來, 厚… Campy Centaur 三級全套, Zonda G3 輪組… 雖然騎得不怎麼樣, 但自己看了很高興, 10速耶. 過了一陣子, 看到人家的林道遊記, 憶起了十幾年前唯一的一次 off road 騎桶後, 那縱橫山林的雄心壯志又上來了. 對前後避震的登山車還不是很懂, 模模糊糊的買了一台過大的車, 騎了幾次後真的太痛苦, 決定換車. 這一次, 買了 Trance 3, 再花了大錢一次快到頂的升級, 嘿嘿… 高檔的零件果然就是好用啊(不知是真好用還是虛榮心好用?), 即使不斷告訴自己要節制, 但... 男人嘛, 仍不免的想要升級這個換換那個. 騎了將近一年, 換了不少東西, 但技術沒啥進步, 反而發射連連, 傷到都不太能騎了, 我開始認真的思考 ”好好騎車” 這件事, 該是返璞歸真, 專注在騎車這件事上, 而不再是升級零件上, 好的零件的確是對騎乘有幫助, 但路線完成的成就感跟樂趣, 是任何一台車都能達成的.

就醬… 停止了車子的升級, 開始了人的進化…

2008/09/05

SSWC 08

2008年8月24日, 在米國的知名葡萄酒產區 Napa, CA, 舉辦了一場沒有 UCI 認可的世界盃登山車錦標賽, 與其他比賽不同的是, 選手必需騎著沒有變速的車子, 也就是 single speed. 另外車手們也極盡可能的在服裝造型上力求標新立異, 而這些神奇的造型似乎也給了車手們莫大的神助, 根據多位穿著標準車衣的選手表示, 那些騎得超快, 超過他們還不用選路線的, 不是戴著面罩就是穿著比基尼配兔耳朵的人, 還真是讓人不蘇湖啊~~~

先來看看 New York Times 的 報導 & 圖片吧!

另外這是 mtbr 的 報導網友討論.

明年的比賽將會在 Colorado 的 Durango 舉行, 啊~~ Colorado, 多麼另人懷念的地方啊. 身為一個 singlespeeder, 又對 Colorado 念念不忘的人, 該為了明年這一趟開始存旅費了.

只是... 要穿什麼好呢??

2008/05/18

Fix Me, Baby!!

不管公路車... 先來看看我的新玩具...


打造一台 fixie, 已經是一年多前就有的念頭,為了這個 project,
這一年來花了不少個黑夜白天在螢幕前搜尋國外有用的資訊,終於完成了...
我個人比較喜愛美式的風格,
fixed gear gallery 裡有大部份的車都是由古老公路車改裝,
而不是正統的場地車或 mash 車,
這種破破爛爛舊舊的感覺,是我所愛的復古感,
而且是要拿來通勤用,所以在打造這台車的一個原則就是...
廉價...

我了解騎車的樂趣不在於我用了最好最貴的零件,
而是我從騎乘中獲得的滿足感.所以從車架到各式零件都是便宜貨,
龍頭,座管,大盤腿是自己買漆來噴成桃紅色的,
想說跟黑色車架蠻配的... 還真是不錯看.
不過組裝過程中已有些掉漆了,
有點... 廉價的感覺...
嗯.. I like it!!

不過踏板跟狗嘴套就不得不買新的了, 還好不太貴.




車手則是從登山車退役下來的 da bomb 車手,
45mm rise 還蠻讚的...
裁掉了 20cm 有吧??
握把找不到桃紅的,(網路上有賣 oury 的, 很讚, 可是太貴了, 不廉價)
就先用這粉紅果凍色的吧!!
(有人說這像情趣用品, 不蘇壺, 介意的人請自行跳過或馬賽克)


本想訂 kmc 桃紅色單速鍊條,
不過也是一個字... 貴...
還是用淑女車用單速鍊條就好...
輪胎就用公路車退下來胎囉...
桃紅色的胎... 真是不便宜啊~~~~

車上最貴的就是輪組了,
二手花鼓搭配新的鋼絲輪圈,
在大師指導下, 自己初次親手編制...
這樣的成就感只能說是無價啊!!!


這次一切自己來,
真的是學到很多... 很累,
但很值得的一個過程...

2007/08/09

無印良品

公路車烤漆回來啦!!

整台車連前叉一整個珍珠白色, 水的啦... 貼紙以後再慢慢加...







 還好當年有把這個鋼管車架留下來, 讓我現在不用想著要花大錢去買義大利鋼管來騎(騙誰啊? 明明就很想). 上網查了一下, 這應該是 94 or 93 的 Parkpre 車架, Tange Ultimate Ultralight 管材, TIG 焊接, 前叉則是 Tange Silhouette, 車頭角度 73.3, 座管角度 73.0, 座管 C to C 56cm(C to T 59cm), 上管長 57.5cm. 重新烤漆前是原廠鈦色塗裝, 秤過約是 1970g, 前叉則好像是 700 多克, 以鋼管車來說應該是不錯的重量了.

 Anyway, 最近迷上 fixie, 本想將她改成 fixie車, 不過受限於垂直勾爪的設計, 要改造須花上不少 coco, 還是把原來零件裝上, 加些小改造就好, 再利用白色圖裝跟貼紙來加些個人風格, 出去騎就不會撞車啦, 哈哈...




2007/07/28

缸爆虎頭山

 嗯... 我太低估了比賽路線和強度了, 以為探路時順順就騎得上去的坡, 卻在高強度的競賽下, 竟讓我心跳一下飆高爆缸, 當然就只有下馬推車的份啦. 倒是鵝卵石下坡下得超過癮, 把速度推到有點超過自己的極限, 只是抖得手跟腿都沒力!! 安全完賽沒摔車又騎得過癮, 就是上天有保佑的啦.

 今天沒力氣拍 xc 賽, 倒是拍了一點下坡賽, 經驗不足, 拍的不是很滿意. 只是今年度已沒有 off road 賽事, 可惜啊~~~

未戴全罩式安全帽的小青, 秀出滿臉的殺氣騰騰, 果真是個有心機的角兒!


 第一次的比賽, 好像總是狀況比較多? 從早上一開始就迷路, 前輪快拆螺帽不見, 到最後好不容易會合拿到車, 再回到比賽集結的場地, M15, 20, 25 組已經剩下最後一圈了, 這時 Ashley 落後第一名的選手約15秒左右, 他把水壺丟了, 準備最後一圈全力衝刺追回, 最後上坡的一個彎, 只看到第一名咬牙ㄍㄧㄥ上來, 回頭盯著身後約5公尺外的 Ashley, 拼了上來, Ashley 以數秒之差得了第二名, 精彩的一場比賽. 這次因為迷路讓 Ashley 沒能提早到賽場熱身足夠, 真是有點抱歉.


 接下來就是我的組別了, 聽取前人經驗, 儘量往前擠, 比賽的氣氛讓我的心跳特別興奮. 槍聲響起衝了出去, 還不錯, 在前幾個, 但就在鵝卵石下坡路段準備超車時, 前面的車友摔車了, 看著他左扭右甩的犁田下去, 還蠻驚心動魄的! 在他倒地的同時, 我已選好了路線要衝出去, 結果旁邊的車友硬生生要從我前面切過去, 這下好了, 兩個人都卡到下馬了, 就這麼一瞬間, 後方幾位選手咻咻咻的就超了過去. 好吧好吧, 給你先走, 我這愛禮讓的個性, 好像不太適合激烈的競賽. 上車繼續衝下坡, 雖然之前有來探過路, 但都是挑好的路線走, 一旦比賽人多, 就得另選路線, 在滾來滾去的鵝卵石堆衝下坡, 還真是令人膽戰心驚. 接下來進到林子裡, 想加速衝出去, 靠! 落鍊了!! 這台車什麼都好, 就是這三不五時震動太大會掉鍊的毛病另人頭痛, 偏偏又在比賽的第一圈發生, 真是 OOXX三角形的!! 因為鍊條卡死, 又不得不下來搞, 這時後出發的 M35 跟 M40 又好幾個從我身邊咻咻咻的飛了過去, 遇到這種事, 當真讓人鬥志全消, 搞了約30幾秒才把鍊條搞定, 上車繼續, 喝個水吧! 咦?? 水壺呢?? 難到剛才一陣混亂之中水壺也飛不見蛋去? 真是他x的趕羚羊, 第一次比賽就給我下馬威對了. 事到如今也只好默默的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吧. 雖然沒有了鬥志, 心跳卻還是飆的超高, 探路時能騎得上去的坡, 也騎到爆缸下馬牽車. 第二圈時追上了 Foong, 還真想把速度放慢讓領先者來給我套圈說, 結果牽車走太快, 戰術失敗, 還要再跑一圈, 真是過足了癮了. 回家可能會倒好幾天吧.

 M45 的阿綸狀況也不是很好, 脊椎的傷加上組太多車卻沒時間騎車, 虛啊, 不過憑著他長年累積下來的底子, 還是拿了個第二名. Johnny 跟 Ashley 同為 M25, 拼了四圈被追上, 沒名次, 而 M20 的嵩瀚與 M25一起開跑, 騎了兩圈被套圈, 還能拿第三名(四人參賽), 讓沒參加 xc 而選擇參加下坡賽沒得名的正宏後悔痛失拿獎的機會. 而精打細算的小青前一天喝酒唱歌到早上4點, 仍然輕輕鬆鬆拿個女子組下坡賽第二(共三人參賽), 果真是個狠角色.

 參加比賽真的可以 push 一下自己的極限, 平常都只是輕鬆騎 off road, 一遇上高強度的比賽就掛了, 基礎的體能還是得訓練不得馬虎, 間歇訓練更是重要, 公路車架已烤漆完成回到手中, 將趕快組起恢復晨騎訓練, 至於煙嘛..... 慢慢再戒囉.




正宏飛二號跳台 3 連拍


飛跳台四連拍合成照, 這... 好像又是江江?